简介
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,但先天不足,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。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,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,谈论相似之处、常态和种类,谈论神奇的转变、迅速的痊愈、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方法。然而,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、变化、差别、层面、功能、关系、问题以及复杂性。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,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。
印度一个哲学家说: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。
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 | 区分观察和评论 |
---|---|
你太大方了 |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,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|
她无法完成工作 | 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 她说:我无法完成工作 |
如果你饮食不均衡, 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 | 如果你饮食不均衡,我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|
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| 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|
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| 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,欧文没进一个球 |
索菲长得很丑 | 索菲对我没什么吸引力 |
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,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,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。将评论和观察混为一谈,别人就倾向于听到批评,并反驳我们。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,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。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进行观察,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。
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,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,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。反之,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,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。 不幸的是,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,在不顺心时, 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。 PS:既然都是为了表达需要,干脆就直接说出需要。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3个阶段,
- 情感的奴隶,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
- 面目可憎,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
- 生活的主人,我们意识到要对自己的意愿、感受、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, 但无法为他人负责,同时,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,如果我们的意思含混不清,别人就难以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。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,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。抽象的语言妨碍了自我认识及与人交流。说清楚我们的请求有时是很困难的,可如果我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对别人来说就很难了。“当我说需要别人的关心时,其实想要的是,即使我自己还没察觉到自己的需要,其他人就能考虑到我的需要,而且,我希望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。”——这个愿望很难实现。